无论是《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还是《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计划目标都罗列的清晰明了,但是具体实施进展如何,效果又如何呢?今年7月份,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发布会时,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给出了答案。
地下水,指在地下的岩石空洞里、在组成地壳物质的空隙中储存的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优良,地下水是农业灌溉、工矿企业和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之一,含有特殊化学成分或水温较高的地下水,还可用作医疗、热源、饮料和提取有用元素的原料。
近些年,我国人口不断上升,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对于地下水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尤其是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使我国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污染程度逐步加深。有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5100个水质监测点位中,地下水较差级和极差级占比近七成;《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06-2020 年)》数据也指出,全国近20%的城市集中式地下水水源水质劣于ⅲ类,部分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超标因子除常规化学指标外,甚至出现了致突变污染指标。可见我国地下水污染状况令人堪忧。
早在2011年, 我国就已颁布《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其中指出,通过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严格控制影响地下水的城镇污染、强化重点工业地下水污染防治、分类控制农业面源对地下水污染、加强土壤对地下水污染的防控、建立健全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等八个方面着手,力求到2020 年,重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全面提升,重点地区地下水水质明显改善,地下水污染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建成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
今年3月份,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又联合印发《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其中明确了地下水污染防治的主要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到到2020年,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到2025年,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到2035年,力争全国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基本恢复。
无论是《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还是《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计划目标都罗列的清晰明了,但是具体实施进展如何,效果又如何呢?
今年7月份,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发布会时,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给出了答案。他在答记者问时指出,生态环境部组建以后,按照“三定”方案赋予的职责,把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开展试点示范等方面开展工作。他强调,地下水污染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隐蔽性,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起步晚、基础弱,相关法规标准不健全,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尚未建立,监管基础能力薄弱,科技支撑和投入不足。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扎实推进“一保、二建、三协同、四落实”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任务。“一保”是保障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环境安全;“二建”是建立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法规标准体系、全国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三协同”是协同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与地下水、区域与场地污染防治工作。构建地表水-地下水-土壤保护的管理和技术体系,整体保护和恢复水土生态功能;“四落实”是落实“水十条”确定的四项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即开展调查评估、防渗改造、修复试点、封井回填工作。
地下水作为人类重要的淡水资源,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治理难度大,周期长,希望相关部门足够重视,加快步伐,提高效率,尽快让人民群众喝上、用上安全无忧的放心水。
文章来源 | 环保在线(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