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如今,新安江上犹如置身于山水画中的美景得以重现。
新安江流域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亦是浙江千岛湖的上游水源地。然而,在补偿试点开始之前,这里景象有些不堪。多年前,由于上游来水水质的持续恶化,千岛湖水环境污染问题日趋加重。为了守护这一江水,从7年前开始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启动,浙皖联手共治。
这个被形象地称为“水质对赌”的生态补偿协议设置补偿基金每年5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3 亿元、皖浙两省各出资1 亿元。也就是说,安徽通过牺牲不少工业gdp等方法,力保新安江水质,若达标,下游的浙江掏钱补偿安徽。不论上述何种情况,中央财政将把3亿元全部拨付给安徽省。所获补偿金,继续用于新安江流域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
自此,“亿元对赌水质”的制度设计,开启了中国跨省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的“新安江模式”。2015 年启动的第二轮试点,资金补助标准、水质考核标准双提高。按照“分档补助、好水好价”标准,将补偿额从每年皖浙两省一亿元提升至两亿元。同时相应提高水质稳定系数,引导安徽方加大水质治理力度,监测项目从原来的29项增加到109 项。
在2018年10月,皖浙两省签署第三轮生态补偿协议。延续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上,此次新签协议的实施方案有两大变化:一是水质考核标准更高;二是补偿资金使用范围有所拓展。提高了总氮和总磷的权重的同时,以农村和农业为主体的流域面源污染治理指向性更强,特别强调加强农业面源氮、磷的生态拦截工程。将生态补偿全面推广到林地、湿地、耕地、空气等其他生态领域,积极打造多个生态示范区,放大试点效应。
在货币化补偿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索多元化的补偿方式以及上下游之间加强相互监督、联防联治等内容。安徽121个断面纳入补偿范围,涵盖全省境内的淮河、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重要湖泊。提出鼓励通过设立绿色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方式,深化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其他收益对象明确、双方补偿意愿强烈的相邻县(市、区)开展生态补偿。
一江碧水出新安。在这背后,两省共建设了5大类225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6亿元。共获得国家补偿20.5亿元、获得浙江省补偿9亿元、获得安徽省补偿10亿元。仅黄山市就已关停淘汰污染企业170多家,整体搬迁工业企业90多家,拒绝污染项目180多个。把好源头治理的关口,严拒污染项目进入,从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工业污染防治和城乡垃圾污水整治三个主攻方向向污染宣战。
围绕新安江的生态环境保护,自动闭合成一个“良性循环圈”。七年间,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为优并稳定向好,跨省界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千岛湖水质总体稳定保持为i类,营养状态指数由中营养变为贫营养,与新安江上游水质变化趋势保持一致。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已成为黄山鲜明的生态标识。
不仅于此,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已由试点转向常态化。自2012首轮试点以来,“新安江模式”已在全国10个省份、7个流域复制推广。目前,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已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意味着新安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将迎来全面升级,为全国跨流域生态补偿工作提供“新安江典范”。
文章链接:环保在线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