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新的发展阶段,没有谁可以再次空手空脚赢得未来。
最近,我和环保老兵频繁地被青友(青山的朋友)们问到一个问题——2021年,环保行业发生了什么变化,行业未来的机会在哪里?
这是一个我们既诧异又希望看到的,因为环保企业的打法向来简单粗暴,青友们普遍关心这样的问题,大有从混战蛮干转向理智而为的意思。
而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下做深度的探究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正是青山要做的一块工作。
时间太快,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眼看着就剩最后两月了。
在过往的调研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企业掌舵者对时间二字都是极度敏感的。
年度最后这两个月对很多人而言的确是很焦灼的两个月,一个月要冲业绩,另一个月还是要冲业绩。
除此之外,可能还要绞尽脑汁憋年终报告。
当然,这是民企的情况,因为国企基本上在上半年就已经完成了全年的业绩指标。
可见市场机制和配给机制的不同。
但是,不管是民企还是国企,都需要在过去和将来之间做复盘、总结、判断、权衡和布局。
过去的数月之间,我和环保老兵访谈调研了环保行业形形色色的企业,有做投资运营的行业龙头、有地方新兴的环保集团、有做epc的工程技术方案服务商、以及做装备配套的服务商。
总体的感受是,大家都难,难点倒不是做不下去了,而是大家都感受到了时局的瞬息万变却不能十分地把握未来的方向。
绝大多数企业都清楚自身在过去的规则下赖以生存的根基完全经不起一点波浪,都亟需在新的格局中重建自己生存的基石。
比如,在近期的一个行业峰会上,一位固废企业高管连连感慨,“近两年项目明显没有之前好做了”,这里的“好做”指什么,大家自是心照不宣,而言语之外那个“不好做”的原因则是各家都要思考的。
甚至是被认为最没有压力的各省级环保集团,其实也并不轻松。我们访谈过分别位于东部某省和西部某省的两家省级环保集团的管理层,对他们而言,业绩确实是不愁,上半年就达成了一年的业绩指标,但是,如何让政治正确(基本要求)以及更正确(做出政绩),这是他们需要费脑筋思考的事。
当然,也有企业在这几年的大风大浪、兜兜转转中坚定了惟精惟一的决心。
总之,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能够明显地发现大家的心态变了,并开始动脑子思考更多的问题了。
那么,触动这种心态和思维转变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本文就这一问题以及文首青友们提出的问题展开探讨。
01
大佬们为什么话少了?
混改后的环保行业平静了不少
2021年,环保行业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认为,最大的变化就是整个行业变得平静了不少。
上周我和环保老兵到上海出差,期间与几位在官媒跟环保条线的媒体朋友聊天,大家都感觉这一年来环保行业安静了不少,暴雷的事件少了,重磅的文件也少了,曾经的那些总是语出惊人的大佬们也话少了,也就环保督察的过程中跟着爆点料,搞得大家一年来工作乏味了不少。
想必业内的朋友也有这种感觉,这确实是行业真实状况的反映,但与行业两年前激烈火爆的场面已是截然不同。
产生这种巨大反差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
——混改。
自2018年以来,环保产业迎来了一波广泛的混改潮,截止2020年,环保头部民营企业悉数进行了混改。
根据环境商会上半年数据,环保行业前50强已经几乎尽是国企。
如果是平常的混改也就罢了,但这波混改的深度、广度、和迅猛程度均超出了整个行业的预判,短短两年之间,民企对国企的态度即发生了三层转变,从抵触抵制到被动收编,再到主动投怀。
最终达到的效果是,混改由上到下发生,如今环保行业由下至上皆思与国企捆绑。
在这场迅疾得让人仓皇的变革中,曾经叱咤行业的大佬们也手足无措,有的下了牌桌,仍然要接受调查,有的挑挑拣拣,最终局面越来越难堪,有的损失惨重,房子被拿去拍卖,这些人都曾是行业内话题的主要来源。
而平静则是每一个被国企接手后的行业的共同特征,这种平静也意味着环保产业进入了另一种演变逻辑。
事实上,在各路国企进场时,就基本上宣布了环保上半场的结束。2018年民营企业暴雷的本质是,大环境进入新周期后旧模式不再适应时代需求了。
另外,要谈混改就不可忽视当前的大背景——市场正在逐渐进入存量时期,宏观的政策规划在朝着“精耕细作”方向走。
增量只不过是短暂的过度,存量才是常态。十四五是一个拐点,一个市场由增量走向存量的拐点。
这两年以国央企为主的各路神仙进入行业,基本上是靠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以资源优势跑马圈地,一另一条腿就是混改兼并,前者主要针对增量市场,后者主要针对存量市场。
另外,尽管上半场的兼并已经让人大跌眼镜,但不得不说这只是开始,接下来,在国企间的整合也在所难免,现在冒出这么多巨头、龙头、集团挤在一起,焉能不起争端?
所以,平静的2021年,是环保产业喧嚣的的上半场结束后的过渡期。
02
环保工程时代的终结
一种意识形态在转变
环保行业有很多乱象让人想不明白,是因为人们忽视了一个被长期掩盖的真相——
环保产业肇始于市政,却一直没有发展出自身的内涵。
大多数的语境下,环保公司实际上是工程公司。
环保行业内发生的事很多时候只是,在环保政策引发的红利狂欢和所谓的产业发展中,有那么一些工程公司甚至连工程公司都算不上的混杂团体顶着环保的帽子组装了一堆又一堆粗制滥造的处理设施。
在政策红利的风口下,但凡能搭上关系做一个很小的工程,就能攫取到普通人无法企及的财富。
所以,行业内有相当一部分公司和人是希望行业永远停留在混乱中的,如此便可鱼目混珠。
长期以来,这种行业规则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意识形态——搞工程、搞大工程、挣快钱。
在这种意识形态下,环保行业内伪环保需求、伪环保公司、伪环保工程蔚然成风。
前段时间,青山研究院统计环保上市公司数据发现,环保企业有一个数据普遍都很高——应收账款。
后来与几位在头部企业做管理的朋友探讨原因,大家一致坦诚,大部分的原因是工程质量太差,尾款收不回来。
所谓龙头地位的建立,很多时候是靠资本优势、区位优势,而不是口碑积累。
这也是基建类国企能够平顺毫无门槛地跨界环保的原因,因为在本质上这种跨界就不是跨界,甚至是降维打击,都是做工程,做什么不是不做,而环保工程的难度又不大。
在这种意识形态的熏陶下,不少做设备、药剂的,做着做着就想在工程和运营上比划比划。而事实上,环保企业在上下游做业务的延伸毫无优势,甚至是陷入拉垮的境地。
一直以来,这种意识形态对行业实在是一个巨大的危害。
但是,今年以来,这种意识形态在逐渐地转变,在我和环保老兵近半年的调研过程中,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企业在红利消失后的困顿和对粗制滥造的厌倦,这几乎是今年以来我们在调研环保行业过程中发现的最大的转变。
而这种转变正在以成为一个现象的速度发生在一个又一个企业身上,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国企的全面进场极大地加速了这种意识形态的转变。
这一意识形态的普遍转变自然也就意味着环保工程时代的终结,这也符合前述关于“混改”、“存量时代”的解读。
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在环保老兵上一篇文章《被时代毒打的环保人》发出后,有60多位环保企业老板加他微信,咨询关于赛道选择的问题,因为这篇文章就企业未来的发展提到,“只有建立在可持续的需求之上的商业模式才是长久之计”。
这句话击中了正值意识形态转变过程中的老板们,也恰恰可以作为“环保工程时代终结”的注脚。
尽管这种转变在本质上不过是,一种不健康的机制行至穷途末路时的自然表现,但还是值得庆贺。
毕竟,走出大干快上的环保行业才会有环保行业该有的样子。
03
潮水退去
数万环保工程公司面临生死局
在前述“01”、“02”两个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基本上可以判断,一场环保工程公司的生死局将到来,各个细分领域或多或少都会有。
事实上,这场生死局从很早就埋下了因。
十八大以来,环保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以万计的环保企业满怀鸡血奔腾而来,在此过程中,环保行业卷进了太多的机会主义,其中数量最庞大的就是工程公司。
这些工程公司随环保建设的大潮而生,也就必然要在潮退时面临生死局面。
政策红利是行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但有一个最大的麻烦是会滋生种种乱象。
比如,靠一体化设备支撑的“样子工程”,有不少环保公司就是靠这种工程混日的。在沿海一些地区聚集着大量的这种极低端的工业作坊,焊工拎着焊枪凭空就能造出一套设备,专供给做样子工程的环保公司。
而这种公司所提供的服务,最终只能是搞臭了行业、坑惨了甲方,自身也不了了之。
当然,如果要深挖,那些高居行业顶端的龙头们做的一些工程同样经不起考验。可以说,在环保工程领域,充斥着各种假、乱、差。
过去十年环保行业实现了数量层面的爆发,而没有在质量层面产生突破。
之前,山少爷在文章中的一句话被一位行业前辈引用过,“环保产业发展这么多年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形成一套筛选机制”。
但是,目前看来,时间会筛选、国家也会筛选。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模式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一旦发现问题,它的纠错能力比较强,效率比西方模式高很多。
在环保问题上也是这样。
而未来随着存量时代的到来,所有人只能在提质这个方向上去突破。
这也是国内商业演变的普遍特征 —— 一种市场被释放,会迅速扑上过量的竞争者,把一切红利和机会搜刮殆尽,然后推进到下一个阶段的进化中。
而在新一轮的进化中,必然会有大批的环保工程公司面临出局。
04
写在最后
回答文章开头青友们的问题,2021年环保行业变化就是,整体在往更高的集中度走,政策红利所引发的狂热和泡沫正在消散,与此同时,数万环保工程公司将面临生死局。
可以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环保行业的不少企业能挣到钱真的不是因为能力,而是时运。
对这一基本事实认知的缺失让不少大佬都昏了头,当你过多地沉浸在时运带来的轻松感时,会很容易丧失看向未来的意识,这是非常可怕的。
但是,用脚趾头都可以想到,时运这种好事不会持续太久。在新的发展阶段,没有谁可以再次空手空脚赢得未来。
如果说未来必将走向美好,那么此前的每一次变革都是机会。混改会重塑环保产业的格局,也会推进行业的进化,很显然,环保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我相信环保产业会走向更好的未来。在此过程中,青山希望同那些长赛道上坚定奔跑的选手携手同行。
来源:青山产业评论,作者:山少爷评环保